中国政府网   吉林省人民政府网   四平市人民政府网
信息报送    站群导航      登录        注册   
关闭

市直

区(县)

双辽市人民政府 梨树县人民政府 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东区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西区人民政府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公开>>部门文件

四平市第三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实施方案(2021-2030年)(征求意见稿)

来源: 日期:2021-12-10 10:46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林草生态建设,连续实施两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行动,促进了全省生态建设,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按照《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第三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2021-2030年)的通知》(吉政办发〔202111号)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四平市实际,制定了《四平市第三个十年绿吉林大地规划实施方案2021-2030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打造“美丽、绿色、宜居”四平为总目标,以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为着力点,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为导向,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为抓手,以健全完善防护林体系、加强黑土地保护为重点,扩充资源总量、提升生态质量、增加绿色效益,为城乡居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绿色支撑和生态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系统治理牢固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推进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

2.坚持目标导向,突出重点难点。围绕全省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立足我市生态安全屏障的定位,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兼顾保护与发展、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扩量与提质的关系,推进综合施策,努力形成新的保护和修复格局。

3.坚持稳中求进,强化提质增效。坚持量质并重、以质为先、尊重规律、科学规划,既要立足加快发展,又要注重质量和效益,坚持林草高质量发展标准,兼顾生态、社会、经济、景观等多重效应,着力增强生态功能,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提供优美生态环境,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持续高效的林草生态保护修复体系。

4.坚持绿色惠民,调整优化结构。立足我市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资源环境条件、森林植被分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实践,坚持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合理布局生态类型配置,调整和优化树种结构、林分结构、产业结构,积极培育珍贵树种和优良乡土树种,大力发展林草经济产业,推进绿色富省和绿色惠民。

5.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建管机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深化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改革,释放政策红利,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多元化投入和建管模式,逐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化主体参与的生态保护和修复长效机制。

(三)主要目标

根据四平区域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自觉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坚持把林草生态保护修复作为一项艰巨性、长期性、系统性工程,落实落细总体目标和年度任务,精准谋划和推进。规划分为近期、远期两个阶段。近期以2021年至2025年为时间节点,主要任务以扩总量、强功能为主,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总量扩充阶段。远期以2026年至2030年为时间节点,主要任务以提质量、增效益为主,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的精准提升阶段。

总体目标:完成森林生态修复88.6729万亩;完成草原修复7.4万亩;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10.57万亩;城市绿化美化0.3761万亩;乡村改善提升绿化0.5630万亩880个村屯),新增绿化0.4940万亩329个村屯)。实现“五年增绿四平大地, 十年绘就绿美四平”,力争到2030年,在全市建成布局均衡、屏障有力、网络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稳定高效的林草生态系统。

1.近期目标(2021-2025年)。“五年增绿四平大地”: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脆弱短板基本补齐,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人居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初步打造形成“绿满山川、林廊环绕、城乡盈绿、天蓝水清”的优美生态景观。具体目标是:

--完成森林生态修复88.6729万亩。其中:农防林体系建设7.2122万亩,防风固沙林建设18.2269万亩,其他防护林建设63.2338万亩。

--草原保护修复面积4.9万亩。其中:草原围栏封育2.4万亩,草原改良2.5万亩。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5.30万亩。其中:森林抚育5.15万亩,退化林修复0.15万亩。

--城市、县城绿化美化面积0.2309万亩。其中:城市新增绿化面积0.0075万亩,城市改善提升绿化面积0.0150万亩;县城新增绿化面积0.1843万亩,县城改善提升绿化面积0.0241万亩。

--乡村改善提升绿化405个村屯,面积0.2590万亩;新增绿化152个村屯,面积0.2272万亩。

2.远期目标(2026-2030年)。“十年绘就绿美四平”:森林质量持续提高,生态功能显著提升,湿地、草原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加强,使四平山水林田湖草生命体更加巩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局面全面形成。具体目标是:

--巩固完成的森林生态修复88.6729万亩, 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森林蓄积量达到0.14亿立方米。

--草原保护修复面积2.5万亩。其中:草原改良1.5万亩,人工种草1万亩。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5.27万亩。其中:森林抚育5.10万亩,退化林修复0.17万亩。

--城市、县城绿化美化面积0.1452万亩。其中:城市新增绿化面积0.0075万亩,城市改善提升绿化面积0.0075万亩;县城新增绿化面积0.1091万亩,县城改善提升绿化面积0.0211万亩。

--乡村改善提升绿化475个村屯,面积0.3040万亩;新增绿化177个村屯,面积0.2668万亩。

3.展望期目标。到2030年,重要防护林体系全面连通,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和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全面建成,生态状况整体步入良性循环,基本满足区域生态保护、绿色经济发展需求,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更加稳固, 农田防护林网、村屯绿化林网、城市防风林网全面建成。森林保有量达到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0%,森林蓄积达到0.14亿立方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发展。

二、规划布局和战略重点

(一)规划布局

在全省主体功能区和国土生态安全战略框架下,综合考虑我市林草发展条件、发展需求和生态建设现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优化林草生产力布局,系统配置森林、草原、湿地、保护地等生态空间,统筹推进森林、草原、湿地、荒漠以及城市、农田等生态系统建设,初步构建形成“三区三屏三廊一网”森林草原修复生态格局。“三区”:东南部低山丘陵地带为主的水源涵养林功能区,中部平原农牧地带为主的农田防护林功能区,西部风沙盐碱地带为主的防风固沙功能区;“三屏”:长白山余脉森林生态屏障,科尔沁防风固沙生态屏障,黑土地保护生态屏障;“三廊”:重要公路“骨干路网”绿色廊道,铁路绿色廊道,重要流域绿色廊道;“一网”:自然保护地体系网络。

(二)战略重点

1.建设三大生态主体功能区

根据全市自然环境条件特征和资源利用的差异性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全市林草建设规划为三个功能区:

东南部低山丘陵地带为主的水源涵养林功能区。区域包括:铁东区、伊通满族自治县。主攻方向:本区以森林培育为主,处于四平东南部低山丘陵区,建设并逐步形成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用材为主的复合林,辅以生态经济兼用林、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康养业为主的森林体系。

中部平原农牧地带为主的农田防护林功能区。区域包括:铁西区、梨树县、双辽市。主攻方向:本区是黑土地保护核心区,以黑土地保护为主,建设成以农田防护林、护路林、护岸林为骨架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并做好道路绿化、村屯绿化、改善人居环境等生态工程。同时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盘活林业资源,鼓励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和林产品加工业,发展林业新兴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建立健全林产品生产、经营、销售市场。

西部风沙盐碱地带为主的防风固沙功能区。区域包括:双辽市。主攻方向:本区以生态屏障建设为主,建设以防风固沙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进一步完善草原、湿地生态体系,通过新建、更新和改造,增强生态屏障作用,阻止科尔沁沙地东移和土壤风蚀荒漠化。同时突出沙区、盐碱区特色和优势,大力发展以种植养殖为主的沙区林下经济,构建独具特色的林下经济主体经营模式,以特色产业为主形成产业链条,更加完善产业与生态和谐。

2.建设三大生态安全屏障

长白山余脉森林生态屏障。根据长白山脉山势走向,建设森林生态屏障,充分发挥长白山脉对粮食生产区及国土安全的重要生态屏障作用。重点以水土保持林、国储林建设为主,加强后备资源培育,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和林地清收还林,大力培育珍稀树种和优质用材林,加强山地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全面提升森林生态功能。

黑土地保护生态屏障。黑土地保护生态屏障是发挥涵养水源、减少风蚀水蚀、调节微气候、减少耕层黑土层流失、稳定粮食生产的生态屏障作用。坚持以黑土地保护为主,以恢复新建和修复改造农田防护林带、完善农田防护林网为重点,科学规划布局,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推进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更新改造,加强公路、铁路、江河绿色通道防护林网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草原保护修复和重要湿地保护恢复,实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努力增加绿量、提高质量,控制和防止水土流失,遏制黑土地退化趋势,实施草原轮作,提高黑土地质量,全力构筑起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美丽吉林建设的绿色生态屏障。

科尔沁防风固沙生态屏障。建设以防风固沙、改善生态和控制沙化的生态屏障区,重点以治理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为重点,深入实施“三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垦草原恢复治理,加大力度恢复被侵占的防护林网,全面建成墙、形成网,全力打造功能完备、体系健全的防护林体系,坚决遏制土地沙化。大力营造生态经济兼用型树种,逐步更新改善防护林结构。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加大“三化”草原治理力度,加强湿地保护恢复,因地制宜推动荒漠化治理,整体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建设公路、铁路、江河绿色通道

公路绿色通道。我市交通主干道两侧林相、防护功能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但由于我市公路防护林网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再加之建设起步晚、投入不足,总体还存在体系不健全、建设标准低、树种结构不合理、生态系统功能不强、景观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主攻方向:综合考虑自然生态、交通和城镇布局等资源要素,结合全市绿色通道布局需要和路网实际,兼顾经济、社会和景观效益,优化形成以“骨干路网”为主的综合性防护林带、绿化景观带和生物多样性廊道。

主要建设:集-双高速四平段; 京-哈高速四平段;S105四平段;G203四平段廊道工程。

铁路绿色通道。我市铁路交通比较发达,是重要的铁路枢纽,铁路绿化起步较早,但一直以部门绿化为主,缺乏整体规划和协调布局,兼顾生态防护功能不足,绿化的标准质量和整体水平还不高。沿线两侧还分布着许多零星的裸露地、采石场、取土场、闲置地、边角地等,迫切需要进行覆绿和生态修复。主攻方向:充分考虑我市铁路与重要公路绿色通道高度重合特点,坚持一体规划、融合建设,坚持以绿为主、突出生态,坚持清建结合、优化环境,高标准抓好铁路沿线的绿化美化和绿色通道建设。打造东北最美高铁、最美铁路线路,让铁路绿色通道成为展示四平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窗口。

主要建设:京-哈高铁四平段; 京-哈铁路四平段;平-齐铁路四平段廊道工程。

江河绿色通道。四平市江河绿色通道主要由伊通河、东辽河、西辽河、招苏台河及其支流组成。主攻方向:综合考虑我市重要水系的生态屏障功能、流域影响范围、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统筹规划、全盘考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协同推进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生态保护修复,着力构建伊通河绿色通道。

4.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大网络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在维护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以我市现有的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全面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加强保护地建设管理,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分区分类开展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开展重要栖息地恢复和废弃地修复。加强野外保护站点、巡护路网、监测监控、应急救灾、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疫源疫病防控等保护管理设施建设,利用高科技手段和现代化设备促进自然保育、巡护和监测的信息化、智能化。配置管理队伍的技术装备,逐步实现保护地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主要任务

(一)持续开展林地清收还林工作。持续推进以“挂画地”“小片荒”以及生态脆弱地区被侵占开垦林地为重点的林地清收还林工作,对应收未收的林地全面彻底收回;对已经收回没有还林及还林后复耕的林地,及时组织还林;对还林没有达到合格标准的地块,进行补植补造。在林地清收还林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宜林地潜力,保证实现森林增长目标。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林业局、市自然资源局。

(二)逐步完善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按照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对规划未造的防护林按规划营造,对采伐后未更新的防护林依法及时更新,对残次的防护林,通过更新改造营造新的防护林,形成完备的防护林体系。计划近期完成农防林体系建设7.2122万亩,其中:恢复新建4.5134万亩,修复改造0.9988万亩,采伐更新1.7万亩;防风固沙林建设18.226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9.3793万亩,补植补造6.3476万亩,更新造林2.5万亩。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林业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三)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对郁闭度过大的中幼龄林,采取透光伐、生态疏伐、生长伐等抚育措施,调整树种组成和林分密度,优化林分结构,改善林木生长环境,促进珍贵树种生长,培育异龄复层混交林,精准提升森林质量。规划任务10.25万亩。近期安排5.15万亩;远期安排5.1万亩。对因环境变化、造林和经营不当、遭受自然灾害、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等因素影响,林分提前或加速进入生理衰退阶段,出现林木枯死、濒死、生长不良等现象,稳定性降低,生态防护功能退化甚至丧失,难以通过自然能力更新恢复的退化林采取修复措施,提高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功能,恢复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规划任务0.32万亩。近期安排0.15万亩;远期安排0.17万亩。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林业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四)草原保护修复。对土壤条件较好的退化草地进行改良,主要措施是采取切根松耙、施肥、补播等措施。规划任务4.0万亩。近期安排2.5万亩;远期安排1.5万亩。对已垦草原开展恢复治理,建设人工草地,规划任务1.0万亩。全部安排在近期。实施草原围栏封育,加快退化草地自然恢复速度,逐步提高草地植被高度、草地产草量。规划任务2.4万亩。全部安排在近期。

责任单位:双辽市政府,市林业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五)城乡绿化美化。

1.四平市绿化。着力推动“园林城市”高质量发展,以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载体,以生态修复和园林绿化为重点,提升全市环境总体承载能力。着力推进城市绿道和区域绿道建设,构建城市内外衔接的绿道系统,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着力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品位提升活动,以现有公园、广场、城市沿河景观带为重点,对公园、广场进行更新改造,构建“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城市绿地新格局,提高园林绿地空间分布系统性与均衡性,加强城市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及植物科普、体育健身等各类公园建设,结合新区建设、旧城更新、综合整治、拆违还绿,扩大园林绿地规模,拓展城市中心区、老城区绿色公共空间,挖潜增绿,围绕老百姓需求,建设“小、多、匀”公园绿地体系。

规划任务0.0375万亩,其中:新增绿化0.0150万亩,改善提升绿化0.0225万亩。近期新增绿化0.0075万亩,改善提升绿化0.0150万亩;远期新增绿化0.0075万亩,改善提升绿化0.0075万亩。

责任单位:铁东区政府、铁西区政府,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城管执法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2.县城绿化。重点开展街道绿化、广场绿化、庭院绿化,增加县城绿地面积,使县城应绿尽绿,不断改善县城生态面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积极新建各类公园和加强现有各类公园绿地建设,提高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推进绿色惠民;加强现有绿地改善提升建设,提升县城绿地质量。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森林城市和园林城市,提升县城绿色形象。

规划任务0.3386万亩,其中:新增绿化0.2934万亩,改善提升绿化0.0452万亩。近期新增绿化0.1843万亩,改善提升绿化0.0241万亩;远期新增绿化0.1091万亩,改善提升绿化0.0211万亩。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3.乡村绿化。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村旁绿化、宅旁绿化、路旁绿化、水旁绿化及庭院绿化等村屯绿化美化,建设路河沿线风景林、村中空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宅旁庭院果树林等。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和彩叶林,建设一批森林乡村,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努力创建国家森林乡村。规划绿化村屯1209个,绿化任务1.0570万亩,其中:新增绿化村屯329, 新增绿化0.4940万亩, 改善提升绿化村屯880,改善提升绿化0.5630万亩。近期新增绿化村屯152个,新增绿化0.2272万亩,改善提升绿化村屯405个,改善提升绿化0.2590万亩;远期新增绿化村屯177个,新增绿化0.2668万亩,改善提升绿化村屯475个,改善提升绿化0.3040万亩。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局。

(六)突出抓好廊道绿化和水系绿化。各县(市)区要把城市绿道绿廊建设作为绿化的重要内容,编制科学的一体化的绿道绿廊规划设计,坚持高标准建设。按照适地适树、常青与落叶树种相结合、生态与经济树种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立体式、复层式进行造林绿化,使交通主干道两侧林相景观得到明显改善,森林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打造“车在林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生态美景。到2030年,每个县(市)区都要力争建成150公里以上的绿道、绿廊系统。充分利用铁路沿线两侧空间植树绿化,基本建成铁路绿色通道。统筹实施河流两岸、水库周边区域植树绿化,构建林水相依、河清岸绿的水系生态体系。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林业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七)着力推进绿色富民产业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突出转型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原则,以重点产业突破带动林业经济整体跃升。一是做强林特资源产品加工新兴产业。依托森林特产资源和林下种养业基地,构建以绿色食品、保健品、实木制品等为主的林产品加工产业体系。二是整合做强林业经济5大产业基地。即在全市建设红松果林、经济林、林木种苗、森林中药材种植基地和森林旅游康养等5大林业特色工程。三是加快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充分挖掘和利用林业系统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林业资源,加强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森林旅游精品线路和黄金节点。四是创新林产品现代营销方式。加快“互联网+”体系建设,打造我市林特产品电子商品市场,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开展产销衔接,建设现代营销网络,不断开拓林产品市场。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林业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造林绿化责任各级政府对方案实施负总责,把目标任务作为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刚性、约束性指标。建立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年度工作考核制度,推行市、县、乡、村四级“林(草)长制”,年初由政府下达造林绿化任务目标,年内由市政府进行督察,年终由市政府进行检查验收并通报验收结果,形成党政领导挂帅、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市级建立方案实施协调推进机制,由市政府统一领导,市林业局牵头,市绿化委员会成员单位及各县(市)区政府参加。市林业局负责综合协调、技术指导、情况调度和业务管理等工作,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相关部门按照绿化委员会部门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将绿化工作纳入部门工作目标体系,与部门工作目标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依据市级方案,编制本地实施方案,统一安排、统一部署。建立人大、政协监督造林绿化工作制度,定期对完成情况进行视察检查,齐抓共管。完善表彰激励机制,加大检查验收力度,把验收结果作为政绩考核和表彰奖励的依据,规划实施中期、末期对先进集体、个人和其他造林主体,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                                

(二)广泛发动,全民全社会参与进一步加大宣传动员力度,充分利用传统和新兴传媒,开展全方位、大力度、高频次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用先进典型示范带动社会各界积极投身造林绿化和生态保护修复。要深化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不断拓宽义务植树的形式和领域,探索抚育管护、自然保护、认种认养、志愿服务等多种尽责形式,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广植纪念树,大造纪念林,加强义务植树基地化建设,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要继续坚持各级领导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要进一步加强部门绿化工作,各相关部门要根据行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造林绿化活动,加快推进各部门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等绿化美化,着力抓好公路、铁路、河渠、堤坝等绿化美化,丰富通道景观,改善沿线生态环境,提升防护功能。要积极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单位”“绿色学校” “绿色社区” “绿色家庭” “绿色矿区”“绿色营区”等建设工作。要充分发挥部队、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组织开展好“民兵林”“青年绿色行动”“三八绿化工程”“工人林”建设和主题绿化活动,加快国土绿化进程。

(三)注重质量,提升造林绿化水平要全力抓好重点造林绿化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充分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在注重扩大规模的同时,更要注重提质增效上水平。要加强造林绿化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优化种苗供给结构,全面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要严格实行种苗三证制度,从源头上把住种苗质量关。要改变传统造林绿化方式,采用优质大苗,加大投入,实行集约经营,专业队伍施工,推进造林绿化组织化、工程化、机械化和专业化,建立公开招标、工程监理、资金报账、分期付款和责任追究等管理制度,加强对造林绿化全过程的监督,提高造林绿化质量。城乡绿化美化要以各种创建活动为载体,在提高绿化美化水平,打造精品和品牌上狠下工夫,通过创建精品工程,示范带动城乡绿化高标准开展,通过品牌效应,提升知名度,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树立绿化与美化同步、造林与造景并重的理念,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施工建设,集约经营管理,做到一次造林,一次成景。在树种选择上,要注重多品种、多层次、多色彩配置,使绿化美化尽量做到近自然、群落化。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从实际出发,打造绿化美化的风格和特色。

(四)依靠科技,提高造林绿化成效要加强对造林绿化和生态保护修复科学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加快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创新队伍、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增强生态保护修复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要把科技创新贯穿造林绿化和生态保护修复全过程,坚持科学规划设计、适地适树、合理密度、科学栽植,充分依靠自然力量,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要科学选择林草植被种类和恢复方式,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宜改则改。对于干旱、盐碱化等困难立地造林,要科学核定林草生产力和区域承载力,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提高植被恢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根据水资源承载力科学确定生态修复模式,大力发展节水林业,开发云水资源,要优先选择乡土树种草种、珍贵树种、抗逆性强的树种,大力营造混交林。要加强困难立地造林、混交林营造、珍贵树种培育、能源林培育、名特优经济林栽培等技术攻关,大力推广节水抗旱造林、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要扎实推进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营造林技术标准体系,努力提高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要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新技术,依托“互联网+”,加强造林绿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国土绿化科学管理水平。要强化监测,加大对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监测力度。强化监测体系和技术标准建设,强化部门协调,将规划成果纳入国土空间信息平台,适时共享数据,强化生态状况综合监测评估,实行定期报告制度,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建立规划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评价。

(五)加大投入,确保造林绿化需要要转变观念,挖掘潜力,逐步构建以政府为主,部门、企业、社会和个人多元化投入生态建设、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在积极争取国家绿化工程项目的同时,要根据造林绿化发展需要和财力状况,将城乡绿化作为基础设施建设,逐年提高财政投入水平。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生态补偿制度,加大对生态保护修复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开展区域间生态补偿。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投入模式,开发适合生态保护修复特点的金融产品,完善财政支持下的森林、草原保险制度。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铁路、水利等相关部门也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快本部门绿化进程。要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建立鼓励和引导各种造林主体参与造林绿化的有效办法,建立不同主体依法进行林权流转的机制,盘活森林资源,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造林绿化。同时加大信贷支持,积极拓宽社会融资渠道,广泛吸引各种资金投入工程建设。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因地制宜,积极研究新办法,在筹集社会资金上取得突破。

(六)创新机制,激发造林绿化活力要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在造林绿化的政策机制上进行创新,激发造林绿化的活力和动力。特别是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突出利益驱动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方方面面造林绿化的积极性。要通过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造林主体混合所有制,探索国有林场林区与企业、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场外合作造林和森林保育经营,有效盘活林木资源资产。组织动员国企、民企、外企、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社会力量参与国土绿化,培育一批专门从事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专业化大型企业。要把兴林富民作为造林绿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兴林富民上想办法、下功夫、求实效,努力促进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要把造林绿化与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从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发展生态与经济兼用树种入手,大力发展林果业,着力培育绿色产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调动方方面面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

(七)加强管护,巩固造林绿化成果要牢固树立建管并重的思想,一手抓造林绿化,一手抓成果管护。要强化幼林抚育管护,提高造林绿化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要完善法规制度,依法保护。要加强管护队伍建设,落实管护责任制,构建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使管护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要科学划定并严守林地、草地、湿地、沙地等生态保护红线,坚决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底线。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职责。加快推进自然资产负债表编制,建立自然资源开发使用成本评估机制,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和林地定额管理,实施差别化林地管理政策,严格审核审批建设项目使用林地,保护生态功能重要和生态脆弱区域林地。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毁林毁草开垦、非法占用林地、草原、湿地等各种破坏生态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加强管理,落实责任,开展好古树名木抢救复壮。要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抓好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强化监测预警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草原、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

 

 

附表:十年绿美附表

1-1.防护林建设工程(农防林体系建设)任务规划表

1-2.防护林建设工程(防风固沙林建设)任务规划表

1-3.防护林建设工程(其他防护林建设)任务规划表

2.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任务规划表

3.草原保护修复工程任务规划表

4.湿地保护修复工程任务规划表

5-1.城乡绿化美化工程(城市县城部分)任务规划表

5-2.城乡绿化美化工程(乡村部分)任务规划表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