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是河湖保护治理领域根本性、开创性的重大举措,是从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四平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推进河湖生态治理和保护工作。四平市河长制办公室多措并举,重拳治理河湖乱象,河湖长制工作连续三年获得全省第一名。
一是强河长治乱象。每年按时召开总河长会议、河湖长制专题会议等,专题研究部署河湖长制工作,推动河湖长制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总河长身份率先垂范,带头巡河护河,各级河湖长履职尽责,坚持水岸同治,重拳治理河湖乱象,向河湖顽疾宣战。特别是2022年水利部部署清理妨碍河道行洪问题以来,加大河湖治理保护力度,一大批侵害河湖“老大难”问题得到整治,河湖行蓄洪能力大大提升,自然岸线逐步恢复,河湖面貌显著改善。截至目前,全市共清理河湖“四乱”问题462个,清理各种垃圾70.55万立方米,拆除岸边厕所260个,处理养殖直排问题150个,清理取缔非法采砂场98个,处理非法采砂案件271起。
二是抓水质优环境。聚焦水质达标核心目标,精心打好治污“组合拳”,河流水质显著改善。2016年四平市4个国考断面中,东辽河四双大桥断面、西辽河金宝屯断面为Ⅴ类,条子河林家断面、招苏台河六家子断面为劣Ⅴ类;2019年4个国考地表水断面水质指数下降幅度连续4个季度全国第一,当年消除劣Ⅴ类水体;2020年全域消除Ⅴ类水体。2022年四平市国考断面增加到10个,当年优良水体8个,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0%,高于国家标准60%的20个百分点。2023年1~8月,10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国家考核标准,优良以上水体上升到9个,高于国家标准60%的近30个百分点。
三是聚合力促项目。精心谋划推动绿水长廊建设,通过地方政府债券、吸引社会资本等多种方式破解资金问题,截至目前,共新建和改善提升绿水长廊项目40个,完成投资17.9亿元,建设长度312.6公里。2021、2022连续两年在全省绿水长廊考核中,名列前茅,共获奖补资金1120万元。
四是建机制重长效。市县两级全部建立“河湖长+河湖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协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启“四长”治河新模式,开展联合巡河10次,发现并整改问题14个。通过联合巡河、协作办案、信息共享,有效预防和打击破坏河湖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推动河湖管理全面提能增效。
五是抓重点强指导。聚焦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成果存在人为扩大或缩小划界范围,可能增加清理工作量,导致社会矛盾发生的重点,市水利局多次召开会议专题部署。8月22日至9月11日,市河长制办公室利用7天时间下沉到各县(市、区),现场指导解决问题,对不符合要求的,及时督促整改,确保“全国水利一张图”中划界成果数据准确。通过复核,从河道管理范围内共调整出房屋3394个、污水处理厂1个、大棚224个、坑塘养殖130个、蒙古包4个、耕地面积约11130公顷。不仅可以为各县(市、区)节省清理整治资金20余亿元,还避免了社会矛盾的发生。
六是广宣传增士气。围绕正向激励引导、巩固治理成效。2022年至今,在人民网、新华网、省政府官网、吉林日报等国家和省级媒体发表宣传报道202篇次,市级宣传媒体发表63篇次。短视频《同心促长治 绿水筑长廊》《碧水绘新城》获得吉林省“建设幸福河湖”短视频大赛优秀奖,《我的家乡河》荣获水利部“建设幸福河湖”短视频大赛优秀奖,四平市河长制办公室被评为优秀组织奖,转山湖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伊通县伊通河被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全市15名同志获得吉林省“最美河湖卫士”称号。